中国翻译界到底有多乱多没底线呢?
众所周知,没有翻译,就没有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交流,因而,翻译这个行当,无论在哪个国家,都显得非常重要。
原本,通过翻译来拓宽国人的视野和知识面,这是一件勿需置疑的利国利民之事,然而当下译本之“烂”,不说让好事变成了坏事,至少也给读译本的人徒增了不少困惑和麻烦,却也是事实。近日,知名专栏作家魏英杰 (微博)就在自己的博客撰文,向中国翻译界狠狠开了一炮。
那么,中国翻译界到底有多乱多没底线呢?对此,记者作了相关采访。□记者 刘芳
垃圾翻译,怎么能让读者买单?
6月13日,魏英杰在博客发表题为《没有责任与底线的中国翻译界》的文章,对中国翻译界的种种乱象进行了尖锐抨击。文中,魏英杰力陈了翻译界四大硬伤:一是译名混乱,二是语言拖沓臃肿,不堪卒读,三是常识性错误太多,四是随意性太强,对原文任意取舍。在谈到译名混乱问题时,他以自己阅读经历举了例子,比如他想了解汉娜·阿伦特关于“平庸的恶”(the banality of evil)概念的论述,在查看了自己手头已经拥有的很多资料后,他又特意跑到书店去买了一堆相关书籍回来,结果资料查下来发现,“平庸的恶”这个词,同时还有平庸的邪恶、平庸之罪、恶的平庸性、罪恶之浮浅性以及罪恶的平庸性等等多种译法,而译名不同,意思完全不同。于是,阿伦特所说的“恶”,究竟是邪恶,还是罪恶,他就不得其解了。
采访中,魏英杰说,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有些翻译文章,因为译者本身对原著某句或某段话不懂,所以在翻译时,索性就把不懂的地方给忽略了。为此,他以前就写过好几篇批评翻译界的文章,他觉得“中国翻译界存在的混乱问题,已经是罄竹难书了。”
魏英杰告诉记者,中国也有好翻译的,只是他个人认为尊重原著的好翻译实在少之又少,所以,翻译界总体给他的感觉就是很“烂”。“本来学术界一些翻译著作要求非常严谨,可往往一本书读下来,这样那样的问题多得不得了,不仅对学术一点帮助都没有,其中所出现的错误还要全部由买书人买单,这是什么道理?”魏英杰说着说着,就有些气愤了。
“我怀疑我书架上的翻译书有一大半都是垃圾,多年辛苦,却是在搜集垃圾,这种心情很糟糕。”魏英杰说,也许现在不只是他一个人注意到了翻译界存在的诸多问题,更多的人不说,可能是不屑去说,或者是已经见多不怪了。
稿酬太少,不是“烂”的理由
翻译界缘何如此“烂”?症结在哪里?魏英杰认为,主要是外行翻译多。
魏英杰说,现代学术体系日益繁杂,专业分工日益精细,懂得一门外语并不足以应对所有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。比如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,你让他去翻译哲学、医学论著,这本身就等于跨行,已经超出其翻译领域,出错也是必然的。再者,有些译者虽然术有专攻,但总是急于求成,所以在翻译时就出现掺水现象。比如,之前他看到一套经济学丛书,题材很具吸引力,结果细看发现,四五本书只有三本是同一译者,这种情况下,他就不得不怀疑这套丛书的品质了。
另外,魏英杰还提到了出版体制的问题,他说,据他了解,由于版权的时效性,出版社留给译者的时间并不多。商务印书馆的“汉译名著”,许多译者可以说是数年、数十年磨一书,但现在译者拿到一本书,几个月就得拿出译稿。这样一来,难免不出现粗制滥造。当然,翻译作品稿费过低,出版社专业人才贫乏等问题,也是出现大量无良翻译的原因。试想,出版社请人翻译法语作品,自己却找不到懂法语的编辑审稿,这样的图书就这么发行出去,读者看到的书又会怎样?
除此之外,魏英杰还提到部分翻译的态度问题。他仍以自己买书为例。他说,有一天他去书店,看到一本书很想买,结果一看是老师带着本科生、研究生翻译的,就不敢下手了。他调侃自己的英语本来就不好,但仍能在译本中找出那么多问题,这翻译水平可想而知。
不过,魏英杰最讨厌的还是那些无良翻译拿稿酬低说事儿。“那些人认为稿酬低了,翻译水平就得和稿酬成正比。如果是纯粹搞翻译的,嫌稿酬低你可以不做啊,总不能稿酬低,你就胡乱翻译吧?”魏英杰说,“还有那些为了出论文,不给钱做翻译的,这些人完全就是态度问题。翻译本身就是个很严谨的工作,专业不过关还出来翻译,尤其是学术类的书,主要拚的是专业背景,对概念的把握,如果没有专业底子,能翻译好吗?这不是害人吗?”
层层转包,造成翻译市场混乱
对于魏英杰的批评,从事翻译工作多年的王云桦认为,译名混乱问题算不上问题。他说,同一文稿会被不同的人多次翻译,译名不同是正常现象,毕竟翻译是一项无标准答案可循的工作,不像1+1=2这么绝对。不过,前提是译法要准确。
王云桦说,至于译本中语言拖沓臃肿等诸多问题,的确是翻译界的一大弊病,其主要原因和层层转包有关。王云桦告诉记者,在翻译圈里,很多翻译作品都有被层层低价转包的经历,最后落在了经验不足的菜鸟级翻译手中,以致问题译本层出不穷。不过他坚信,一般经验达到十年以上的老翻译,其译文可读性还是比较高的。
某翻译公司译员也认为,译名混乱是翻译界普遍现象,不过他觉得这个问题只会出现在原文信息含量少的情况下,尤其是标题类和一词多义。
翻译讲究“信、达、雅”,职业翻译一般都有过校对经历,遇到“拖沓臃肿,不堪卒读”的译文,的确让人火冒三丈,因为翻译痕迹太重,根本不是正常人的说话方式。这种译文缺乏再创造,也就成了“英式汉语”。
针对魏英杰提出的翻译界“烂”现象,陈学亮认为,有些译本之所以“烂”,和翻译界的“乱”是密不可分的。他说,现在翻译界根本无规范可依,做翻译的门槛很低,无任何准入限制,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在做兼职翻译。他觉得,外语能力只是做翻译的条件之一,更重要的还是经验,没有一百万以上的翻译量,译文肯定是“不堪卒读”的。
另外,陈学亮也指出,有相当一部分翻译公司只追求利益最大化,以极低的价格接业务,然后找报价更低的译员,这也是造成翻译界混乱无序、译品劣质的原因。正是上述翻译公司和出版社及不合格的译员扰乱了翻译市场,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。他希望相关部门能拿出态度对翻译市场加以规范。
宽容接纳,但译者更要态度严谨
宁波某外贸公司业务经理杨英说,她虽然主要从事口语翻译,但作为读者,译本她也看过不少。她觉得,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,对有些词的的翻译也会不同。比如一些习惯用语的差别,“New Zealand,Sydney”,这样的地名我们国内习惯翻译成新西兰和悉尼,而台湾或者香港更喜欢翻译成纽西兰和雪梨。所以,她只能认同魏英杰的部分观点,整体来看,她个人觉得魏英杰对翻译界要求过于严格了。
吴浴阳是一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,虽然日常工作很忙,但研究生毕业的他仍然保持着日常读书的习惯。对于魏英杰的观点,他表示很赞同,他说,即便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,但他读到一本翻译不理想的书时,确实会有那种吃饭吃到了苍蝇般的不爽。不过他也认为,翻译的“烂”,其责任不能都归于翻译界和翻译人,出版社也难辞其咎。
谁在审稿?谁决定出版?另外,出版社为什么不尊重翻译人的成果把酬劳降得那么低?还不是利益的驱驶。综合以上因素,出版社也只能找一些水平不高的人翻译。吴浴阳说,他当年买了一本迈克尔·波特的《竞争优势》专业书,结果发现,译者竟然是自己认识的人。因为感觉这本书读起来特别艰涩,于是他和译者联系,结果对方很坦诚地对他说,这本书是他和几个学生一起译出来的。后来他又看了另一家出版社译的同一本书,完全是两种感觉,读后一本书的速度明显比前一本要快很多。
吴浴阳说,以前他在工作中还碰到过一个翻译,水平很有限,接到译本后就借助金山词霸,搞得来像是会用金山词霸的人就可以做翻译。吴浴阳认为,一本好的译作,其实对作者来说是一个再创作过程,语言体系不一样、文化背景不一致,思维方式有差异,这些因素都对译者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只有他们对自己要求严谨了,才能译出好译本来,才能对得起读者的期望和眼球。
来源:现代金报
标签:
地址:http://zaozhuang.rzfanyi.com/news/267.html
除非注明,文章均由 枣庄译声翻译公司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。
- 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