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抬谷造峰” 力营均衡
枣庄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枣庄新闻网所有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胡乐彪
崭新的教学楼,明亮的教室,标准的多媒体教室……教室外,学生们尽情享受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欢乐时光;教室内,孩子们在认真地听课、做笔记……这样的场景,即使在我市最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校也能看到。
这一切,得益于我市围绕办好“普及、公平、优质、和谐”教育目标,走出的一条薄弱学校“抬谷”,新建学校“造峰”的路子,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扩容、提升,有力地推进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。
“抬谷”,增强校长们的办学底气
近年来,我市实施了校舍安全、办学条件标准化、中小学食堂建设、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问题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。硬件的均衡,只是基础和前提;而软件的均衡,才是根本和核心。在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的过程中,我市把重点放在了农村学校、薄弱学校和离办学条件标准差距较大的学校。围绕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,先后从学校、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,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。
“均衡发展不是统一模式发展,而应鼓励不同区域、学校,立足自身实际,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。”市教育局局长张磊介绍说,我市不断深化中小学特色品牌创建,推介提升了100个特色项目学校,并鼓励特色相近学校组建“特色校共同体”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特色发展、整体提升,让每一位校长对办学都充满了信心。
与此同时,我市还实施了优秀教案评选和转化活动,集结全市每位教师的智慧,征集他们最优秀的备课、上课成果,打磨出优秀教学案,让全市教师共享。
“这样,即便是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,也可以掌握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。”张磊介绍说,我市还将推动优秀教学案向网络资源转化,建立了“空中课堂”,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实际,进行课后复习和自主学习,为全市学生提供统一的“起跑线”和最优的自主学习平台,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和学生因材施教。
“优秀教案的评比,也催生了区域教研、片区教研、校际教研、网络教研等多种新的教研模式,推动了区域间、学校间教研共同体建设。”滕州市西岗中学校长孟楠说,“尤其是市里组织的‘送课下乡’活动,更是让农村教师汲取了‘营养’,让他们得以迅速成长,从而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。
这些举措,有力地抬高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,也使得他们逐步明确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,使学校发展空间和平台更加拓宽,缩小了与城里学校的差距,增强了校长们办好学校的信心。
“造峰”,领跑全市同类学校
近两年,我市所有新建学校在打造成优质学校的同时,通过新建、整合或联盟等方式,实施集团化办学扩充优质教育资源,努力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和覆盖面,将原有的、孤立的“峰”扩展为“台”,从而连成“高原”。
结合我市发展实际,市委、市政府确定的“新城做加法、老城做减法”,加快发展新城区的战略便是有力的佐证之一。像新建的市实验幼儿园新城园、市实验高中一二期和市实验小学等,都是坚持高标准规划、高标准建设,高起点运作、高起点设学,在完善新城设施、提聚新城人气的同时,适度引导老城区生源分流,解决老城区教育资源总量扩容难题,从而遏止了大班额现象。
在我市,新建学校都是按照省定标准建设,甚至略高于省定标准来建设。设置有宽敞明亮的音乐舞蹈室、信息技术室、学术报告厅、图书室、阅览室,以及安装的电子白板现代化教室,一度成为“峰值”最高学校。
“新校如果按照平均水平建设,很可能就达不到标准化的要求,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很快可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,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。”张磊认为,新校就应该直接打造成“峰值”,甚至略高于原有“峰值”。只有“造峰”才能实现优质资源扩容,并带动其他学校的良性发展,提升枣庄教育的整体水平。
为此,我市形成了通过强校带弱校,整合形成优质教育联盟的工作思路,如枣庄十五中与枣庄四十中、枣庄三中与枣庄十八中联合办学,通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组建“发展共同体”,借鉴吸收优质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办学模式,实现了在办学理念、日常管理、教学教研、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资源共分享、质量同提高。
目前,市中区、峄城区、滕州市已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,台儿庄区通过省级评估,正准备迎接国家级验收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覆盖,已越来越近。
标签:
地址:http://zaozhuang.rzfanyi.com/news/709.html
除非注明,文章均由 枣庄译声翻译公司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。
- 相关文章